Featured image of post 『Blog』透视稳定币:从 BIS 报告看未来货币的铁律

『Blog』透视稳定币:从 BIS 报告看未来货币的铁律

稳定币的浪潮已非预言,而是现实。拨开市场的喧嚣与迷雾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风险,更是一场关乎未来货币秩序的全球性大混战。

Preview:当所有人都在冲入战场

金融世界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十字路口。2024年以来,稳定币的战鼓被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密集敲响:美国国会两党就监管法案达成共识,香港的“沙盒”计划迎来首批玩家,欧盟、新加坡、英国的立法进程全面提速。这不再是圈内人的自嗨,而是一场全球性的“打不过就加入”的现实剧。

从华尔街的交易大厅到硅谷的创业车库,从摩根大通到中国的京东、蚂蚁,传统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冲入这个一度被视为“蛮荒之地”的领域。他们口中的“效率革命”、“普惠金融”不再是空洞的词汇,而是指向了每年高达200万亿美元、却仍旧昂贵低效的全球跨境支付市场,以及在阿根廷、尼日利亚等高通胀国家中,民众用稳定币完成日常交易和价值储藏的真实需求。

然而,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诫我们,任何越是喧嚣的概念,越需要冷静的审视。当我们拨开层层技术术语和市场狂热的迷雾,回归货币的“第一性原理”进行思考时,一幅更为复杂、充满结构性矛盾甚至暗藏巨大风险的图景,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。

素有“央行的央行”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(BIS),在其报告中对稳定币投下了审慎的“不信任票”。这份报告并非简单的技术性评估,而是一次对货币本质的深刻拷问。本文的目的,不止于复述BIS的观点,而是试图站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和战略坐标系中,对稳定币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构。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内在的结构性挑战,辨析其与我们日常支付工具的本质区别,并最终从地缘博弈和全球利益的视角,回答那个终极问题:稳定币,究竟是巩固美元霸权的特洛伊木马,还是一个允许多方参与、充满变数的全球货币混沌战场?

稳定币的三大结构性挑战

任何一种货币工具,若想从边缘走向中心,成为经济体系的基石,就必须通过最严苛的、关乎其生存合法性的根本性测试。BIS 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三个黄金标准:单一性(Singleness)弹性(Elasticity)完整性(Integrity)。稳定币,无论其包装得多么精美,在这三项根本性测试面前,都显得步履维艰,甚至可以说,其设计初衷就与这些原则背道而驰。

单一性的缺失:无法被 “无条件信任” 的货币

货币的“单一性”(Singleness)是现代金融体系的灵魂所在,是信任的基石。 它意味着,一张百元人民币,无论从何处获取,其价值都完全等同,无需对其发行银行进行任何背景调查。

稳定币恰恰从根本上破坏了这种单一性。它本质上是私人商业公司发行的负债凭证,其价值锚定于发行方的储备资产。这使其在结构上梦回19世纪美国“自由银行时代”的私人银行券。当时,商家必须常备《银行券鉴别手册》,以判断收到的“钱”到底值多少钱。

今天,这一幕正在数字世界重演。Tether(USDT)和Circle(USDC)虽同为美元稳定币,但其储备透明度、审计频率和监管合规性却有云泥之别。USDT的储备构成长期备受争议,而受到更严苛监管的USDC则定期披露审计报告。这种内在的信用风险差异,决定了稳定币永远无法实现“无条件信任”。它始终是一种需要被“尽职调查”的资产,而非一种可以被“闭着眼睛”接受的货币。

弹性的陷阱:“现金预付” 模式的天然局限

一个健康的货币体系必须具备 “弹性”(Elasticity),即货币供应能根据经济活动灵活伸缩。中央银行正是这一弹性的最终提供者,扮演着“最后贷款人”的角色,能在危机时注入无限信用。

而稳定币,尤其是声称最安全的“全额抵押”稳定币,其运行模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 “现金预付”(Cash-in-Advance)。这是一个完全刚性的封闭系统,其发行量严格受限于储备资产规模。这种模式存在两个致命短板:无法应对峰值需求和缺乏危机应对能力。想象一下,如果2008年的金融体系建立在稳定币之上,当雷曼兄弟倒下,市场流动性瞬间枯竭时,稳定币发行方能做什么?它们什么也做不了,反而会因市场对其储备资产的担忧,自身也成为被挤兑的对象。

这种刚性设计,决定了稳定币难以成为支撑现代信用经济复杂运转的货币基石。

完整性的黑洞:在“合规”与“去中心化”之间挣扎

货币的 完整性(Integrity) 要求支付体系被置于严格的监管框架之下,具备强大的反洗钱(AML)和反恐怖融资(CFT)能力。

稳定币的许多设计初衷和应用场景,恰恰是为了规避这种强监管。其交易的匿名性为非法交易提供了温床。然而,随着监管铁幕的落下,合规已成为稳定币发行商和交易所的生死线。例如,知名交易所OKX为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,不惜支付巨额罚款并主动关停部分业务。

但这又引出了一个新的悖论:如果一个所谓的“去中心化”货币,其发行方可以单方面冻结用户的资产以满足监管要求,那么它的去中心化和抗审查性又从何谈起?这种在“拥抱监管”与“坚守去中心化初心”之间的逻辑困境,使其长期处于尴尬的灰色地带。

稳定币 vs 微信支付:替代者还是优化器?

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稳定币与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相提并论。这恰恰揭示了两者在信用基础、系统架构和风险本质上的根本区别。

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本质,是建立在国家主权信用之上的“支付信息中介”,是现有法币体系的“优化器”和“加速器”。 当你用支付宝转账100元,流转的始终是具备国家信用背书的人民币,最终的结算是通过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完成。支付宝本身不创造货币,其备付金也受到央行100%的严格监管。

而稳定币的本质,是私人机构发行的“数字化的负债凭证”,它试图成为现有主权货币体系的“替代者”和“挑战者”。 当你转移100个USDT,你转移的是Tether公司对你的负债,其信用根基是私人公司,它绕开了传统的两级银行体系,试图构建一个平行的金融轨道。

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才能真正看清稳定币可能带来的深层次冲击。

全球棋局:美元的特洛伊木马与中国的顺水推舟

当我们跳出技术细节,从地缘政治的高度审视稳定币时,一幅更加波澜壮阔的“大混战”图景展现在眼前。

美元的阳谋:将“叛军”收编为“雇佣兵”

一个流传甚广的观点认为,稳定币可以帮助他国绕开SWIFT系统,从而削弱美元霸权。然而,一个更宏观的事实是:当前稳定币市场超过99%的份额,由美元稳定币占据。

这意味着,稳定币正在全球,特别是在那些本国货币疲软的发展中国家,构建起一个庞大的、数字化的“美元区”,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这些国家的货币主权。全球对美元稳定币的每一分钱需求,最终都会转化为对美国国债等高质量美元资产的真实需求。

近期美国政府对稳定币的强力干预和立法推进,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**“招安”**大戏。它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大规模增持美国国债作为储备,无异于将这批游离于体制外的“梁山好汉”强行收编,令其为国家信用背书,充当美债的“接盘侠”。美国正在利用稳定币这个“特洛伊木马”,以“技术创新”为伪装,将美元的影响力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,并试图掌控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轨道。

中国的机遇:从“支付”到“产业”的降维打击

美国的“招安”举动,无意中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战略机遇。它亲手打破了“稳定币必须去中心化”的行业迷思,为“中心化监管下的稳定币”正名,也为中国的**“顺水推舟”**扫清了观念障碍。

中国的应对策略,体现在香港这个“试验田”上。通过“沙盒监管”,香港正在探索港元乃至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路径,吸引了包括京东、蚂蚁、小米系在内的众多科技巨头入局。这揭示了一条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:稳定币竞争的终极战场,不取决于谁的金融游戏玩得更花哨,而取决于谁的稳定币与更强大的实体产业链绑定得更深。

想象一下,一个锚定“中国制造”和“中国供应链”的稳定币体系,当一个海外用户可以用它无缝购买中国商品,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和真实价值,将远超那些在金融衍生品世界里空转的代币。这可能是中国在这场博弈中,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真正机会。

混沌的战场:不止中美二人转

当然,这场牌局的玩家远不止中美。欧盟的MiCA法案以审慎和严苛著称,显示出欧洲对维护自身货币主权的决心;新加坡和阿联酋则以积极开放的姿态,争相成为全球数字资产的避风港和创新中心。每个参与方都心怀鬼胎,试图在这场混沌的变革中攫取最大利益。

终局猜想:从稳定币到RWA,货币的未来不止一种形态

面对稳定币带来的挑战,全球监管的共识正在形成:放任自流绝非选项。当稳定币被要求接受与银行同等级别的严格监管时,其原有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被颠覆。

然而,故事并未就此结束。稳定币的真正历史使命,或许并非成为未来的“货币”,而是作为一把钥匙,打开了 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(RWA) 的魔盒。贝莱德在链上发行货币基金,蚂蚁集团探索充电桩、光伏等资产的代币化融资……这预示着,万物皆可上链的时代正在到来。

在这个更宏大的图景中,稳定币将扮演“链上原生美元/人民币”的角色,成为购买、交易、结算这些RWA的基础设施。

对于中国而言,看清稳定币的本质尤为重要。它既是挑战,也是一面镜子。真正的未来,不属于那些在监管边缘游走的私人代币,而属于那些能将技术创新与国家信用、实体产业完美结合的下一代货币基础设施。在这条路上,数字人民币(e-CNY)是我们手中的王牌,而一个由主权信用背书、服务于全球贸易和RWA生态的人民币稳定币体系,或许是我们赢得未来的另一张关键底牌。

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,世界的选择不是如何关上它,而是如何在这场注定混乱而又充满机遇的全球大混战中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参考资料

Reuters - Central bank body BIS delivers stark stablecoin warning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You will to enjoy grander sight / By climing to a greater height.